九游是官方的吗介绍
- 发布日期:2024-11-19 05:45 点击次数:161
1949年,原国民党将领陶峙岳宣布起义,新疆和平解放。
不久后,毛主席亲自向他致电,邀请他来北京。陶峙岳怀着激动又担忧的心情,应邀前往。
然而,等两人坐下一起吃饭时,毛主席却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:“你觉得我们的饭与老蒋的相比如何?”
主席为何会这么问?陶峙岳又是什么反应?
“和平将军”起义
1949年,全国内战迎来最后的关键时刻。经过“三大战役”后,国民党主力已经被全部消灭。
老蒋大势已去,李宗仁乘虚而入,将他逼下台。
为了让国内尽快恢复和平,我军再次向国民政府提出和平谈判的请求。
然而,李宗仁为了实现内心的欲望,果断拒绝与我军握手言和。不仅如此,他竟然还提出了“划江而治”的荒谬言论。
见他丝毫没有谈判的诚意,我军随即发起了渡江战役。
李宗仁大惊,他没想到我军的攻势来得如此之快。他一边加强长江防线,一边联系远在新疆的陶峙岳。
在如今的北方国土中,只有新疆这一片“孤岛”还未解放。虽然此地远在戈壁荒原,国民党难以顾及,但李宗仁还是想做最后的挣扎。
他命陶峙岳只留下一个旅防守新疆,其余驻军全部调入关内,将解放军拦截在长江以北。
然而,此时的陶峙岳经过多年的宦海沉浮,早就看透了国民党内部官僚腐败的真实面目。
在张治中将军的影响下,他的心早就偏向了我党这一边。
他不愿回到关内打内战,只希望保境安民,不让国土在自己的手中被外敌入侵。
于是接到李宗仁的调令后,他一面与其周旋,一面与我党取得联系,商讨起义的具体计划。
为了拖延时间,他亲自拟定了一个十万大军在千里戈壁行军的庞大军费计划,上报给国军总部。
之后,他又多次召开会议,向将士们阐述“保国安边”的思想,让他们以国家安全、民族团结为重。
但起义的过程并非他想的那样简单。
当入关参战的调令传来后,军队内部便开始出现分歧。
一派主张“谈判求和”。这些人是陶峙岳的旧部,对他忠心耿耿,例如副司令赵锡光。
而另一派则主张“入关作战”。这些人大多是老蒋的嫡系,死心塌地地跟着国民党。例如马呈祥、叶辰、罗恕等人。
隐患最大的就是这些“主战派”。他们坚决服从国民政府的命令,再三挑拨众人内斗,这也导致局势再次变得紧张起来。
陶峙岳多次与他们进行谈话,给他们分析新疆地理环境的特殊,告诫他们部队一旦分散,将不能互相支援。
到时候国外的敌人一旦趁机打进来,对国家、对人民都将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
他言辞恳切,但三人始终听不进去。
一天深夜,陶峙岳收到密报:罗恕三人正在密谋发起动乱,准备抓捕主张起义的刘孟纯、陶晋初以及屈武等人。
他顿时大惊失色。他明白如今已是箭在弦上,只等着最后这一松手了。
来不及思考,他立即翻身上马,连夜赶到三人开会的地点。
三人见到独自前来的陶峙岳,顿时紧张起来。他们随即掏出手枪,齐齐对准了他。
岂料,陶峙岳却丝毫不惧,他只身走上前道:“你们是想现在就开战吗?如果是,那你们现在就打死我,看你们能不能走出新疆!”
三人面面相觑,只好慢慢放下手枪。
陶峙岳痛心疾首道:“我们当初不就是过来保护边疆的吗?现在你们要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是什么意思?”
“你们想过没有,若是真的入关作战,边境谁来驻守?都忘记东北军的教训了吗?日军现在是被打跑了,可是还有成千上万的国家想着瓜分我们呢!”
听了他的话,几人才终于放弃了抓捕计划。
陶峙岳也明白三人的心思,于是便向他们保证,一定会在起义之前,护送他们回到南京。
然而,等到了第二天,解放军渡过长江的消息便传了过来。随之而来的还有胡宗南命他们原地待命的消息。
罗恕等人也随即明白,现在的国民党确实是大势已去,顿时紧张起来。
赵锡光等爱国将领主张将他们关起来,等新疆解放后把他们交给中央处置。
但陶峙岳却坚定道:“我答应过他们会送他们离开,不能言而无信。”
就这样,他力排众议,将罗恕等人以及他们的随从、家属护送回了国民党。
主席的器重
9月25日,陶峙岳正式通电全国,宣告起义。而新疆也终于平安回到了人民的手中。
毛主席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,他特意发去电报表示嘉奖:“你们能听从人民的心愿,我感到十分欣慰。”
“希望你们能继续团结军政人员,与准备出关的解放军合作,维持民族团结和地方秩序。”
不久后,王震将军亲率部队进入新疆。
见到人民欢欣鼓舞地迎接解放军,陶峙岳感叹道:“我从未见过老百姓对哪一支队伍这样爱戴,看来我的决定是正确的!”
但当时依旧有人指责陶峙岳放走马呈祥、叶成、罗恕等人。
毛主席听说后,亲自为他说话:“他做得非常正确,这是顾全大局,没有任何值得质疑的地方。”
主席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他明白陶峙岳的良苦用心。当时国民党驻疆部队大约有半数人马操纵在马呈祥手中。
若是真将他们逼急了,他们必定会拼个鱼死网破,阻挠起义,到时候对新疆人民造成的伤害将不堪设想。
陶峙岳这一举动无疑是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。毛主席还亲切地称呼他为“和平将军”。
有了主席的“撑腰”,再也没人对将军产生过质疑。
不久后,他被任命为新疆军区副司令,继续守护在边疆地区。
陶将军是一个讲义气,重感情的人。部队起义后,他最担心的问题就是:那些随自己驻守边疆,征战多年的将士们该如何安置。
若是让他们在新疆安家落户,困难太多;若是将他们遣散回家,又觉得对不起他们。
就在他纠结之时,毛主席便先一步下令,将他的十万将士编入解放军22兵团,任命他为兵团总司令,赵锡光依旧担任他的副司令。
除此以外,部队依旧按照原建制,而各级将领的官职只有晋升,没有调离。
王震在召开全军大会时,还特别说明:“起义部队过去守土有责,立了功,起义以后就是我们的兄弟!”
陶峙岳看到部队不仅没有散,反而在解放军的带领下变得越来越团结,不禁喜极而泣。
从这以后,他便一直梦想着能见毛主席一面,亲自对他表示感谢。
1950年,待国内安定后,毛主席便立即向他发去邀请,请他来北京相聚。
陶峙岳怀着激动又担忧的心情去了。他之所以会担忧,完全是害怕自己表现不好,让主席失望。毕竟之前自己一直身处国民党内部。
岂料,两人见面后,主席丝毫没有架子,热情地拉着他唠家常。
两人都是湖南人,聊起家乡的见闻,两人便迅速拉近了距离。
主席特意准备了一桌家乡菜,这让陶峙岳深受感动。在吃饭时,主席便开玩笑地说:“你尝尝我这饭和老蒋相比如何啊?”
主席幽默风趣,一语双关。他表面上说两者的饭菜,其实是在问他在两个队伍中待着的感受。
陶峙岳听出了他的深意,便实话实说出了自己的感受。
他不是老蒋的嫡系部队,所以在国军内部一直被排挤,得不到重用。
哪怕是后来他在抗战时拼死立下战功,老蒋也对他百般猜忌,不惜将他调到边疆地区。
如今他跟从人民的心愿,来到了解放军这里,才终于体会到什么叫“报国有门”。
他只感叹自己没能早一点加入我党,早一点站到人民这一边。
毛主席欣慰道:“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你来得并不晚。希望你能继续为党做贡献,为人民做实事!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!”
听了毛主席的教诲,陶峙岳信心大增。在之后的日子里,他始终坚守在群众一线,为新疆的建设事业默默奉献着。